百度成为官方入口:为何说北京垃圾分类开了个好头?
2020-05-03 13:51:55
  • 0
  • 0
  • 0

继上海、杭州等城市之后,北京进入垃圾分类的强制时代。

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简称《条例》)将北京生活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规定北京商超、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袋;餐饮及配送服务提供者等不得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筷子、叉子、洗漱用品等。

垃圾分类带来的难题与市场机会

随着垃圾分类在北京推行,“北京垃圾分类”的搜索指数整体环比增长了168%,从地域分布来看,北京位居第一。百度搜索指数的变化,凸显了人们对垃圾分类难题的焦虑。

早在去年上海垃圾分类推行之时,困难重重,从网民的反馈与讨论来看,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用户习惯未成形,主动性不够,宣传力度也不足。

其二是垃圾分类名称、标准难理解,比如不少市民对干湿垃圾理解上存在困难。“你是什么垃圾”的段子曾一度刷爆朋友圈。根据上海社科院的问卷数据显示,50.7%的市民认为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最大的困难在于分类标准过于复杂。

其三是垃圾后期处理环节的成本大,包括企业的运输和处理成本等。此外也有观点认为上海垃圾分类的智能化程度不够,人工智能、互联网、智能运输等技术介入不足。

北京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也需要直面这些难题,不过相对上海,北京在如今推行垃圾分类时不一样的是,首先是制度层面明确垃圾分类单位、个人责任,从垃圾产生源头到末端的处理,北京实行全流程分类管理,单位和个人一旦违规混合投放与清运,将被相应处罚。

其次是分类名称的优化,相对去年上海干湿垃圾分类槽点,北京“厨余垃圾”的名称更易理解。此外是借助了互联网的力量——北京城管委联合百度开发了北京市官方指定的垃圾分类小程序,覆盖查询、分拣、分类场景,用户可通过语音、文字、视觉搜索垃圾名称,识别垃圾类别。

北京市选择了一条互联网+垃圾分类的路子,试图破除过去垃圾分类在用户习惯与理解、归类上的难题。这与过去垃圾分类使用场景以及技术难题有关。

当面临刚需性知识性问题需要解决,用手机搜索是人们下意识的第一反应,无论是对疫情资讯与知识的了解还是对“这是什么垃圾”的天问,搜索入口与用户的使用场景与习惯更为契合。

其次是,垃圾分类本质是一种信息知识的筛选、梳理与分类。垃圾的类别与垃圾种类、定义筛选背后需要一个庞大的百科知识体系,百度在知识土壤的厚度与丰富上更为契合。北京市政府将百度作为垃圾分类官方APP,或许是看中了百度与解决垃圾分类难题上的属性更契合。

要破局垃圾分类的难题,还需要关注垃圾分类背后产业链的发展与市场机会。

艾媒咨询研究认为,垃圾分类带动上下游的产业链规模可能达2000亿元。产业规模带动的投资机会也增多了。

垃圾分类产业链的商业化是解决垃圾分类可持续性运转的动力。正如有业内人士指出,垃圾分类的意义其实就是为垃圾处理后端服务的。保证产业链能有合理利润,才能促使政策、技术和模式三者有机结合。

比如针对再生资源处置以及厨余电子垃圾处理、渗滤液处置、垃圾焚烧等环节的产业投资,废电子电器和厨余垃圾等有利用价值的垃圾可以被进一步回收,提升资源利用与利润率。据艾媒咨询指出,日本松下环保技术中心对于处理旧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的再生利用率接近85%。

垃圾分类上下游产业链越完善,产业链利润越合理,各方参与的积极性越高,解决垃圾分类难题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在政策层面能针对垃圾分类产业链的创业给予政策利好,对垃圾分类难题的破局或有一定助益。

国家为何要在这个时间点大力推行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源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目的都是为了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再利用,国内的推行也与国情和环境相关,中国经济经过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我国每年产生近10亿吨垃圾,并以5-8%速度增长,国内至少有三分之二城市面临垃圾围城困境。

推进垃圾分类是解决我国城市垃圾围城困境的重要途径。而在疫情期间推行垃圾分类有特殊的意义,警示人们环境的破坏与病毒的滋生是相关联的,尤其是当前的医疗垃圾应严格分类回收处理,对生活环境的卫生质量不能放松警惕。

因此,垃圾分类是一个需要全民参与的社会工程,根据住建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0年年底,将会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出台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但在执行层面,过去上海市的经验验证了民众对垃圾分类的意识与主动性不足,垃圾分类的标准不清晰与识别上的难题也客观存在。过去也没有好的垃圾分类方式去让大多数人接受并习惯。

有业内人士认为,一套好的垃圾分类方式应是简单方便、节省成本、且应该做到“服务”当头。

这或许也是北京指定百度介入的重要原因,除了搜索入口契合了民众的场景习惯解决了用户习惯问题。另一方面是借助小程序的服务属性,用户接受度会更高。北京市政府与百度的合作中,是将小程序作为垃圾分类的入口,连接人、信息和服务,精准指导分类,用户与官方机构的交互深入到了多元化、精细化的服务之中。

而基于用户本地生活服务的刚需,从体验端去改善垃圾分类的痛点,调动用户的主动性意识,是一种从使用习惯层面破局、推广垃圾分类的创新举措,如果在北京市能带动民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它可能被后续诸多城市复制。

从这个层面来看,百度小程序可能迎来一波新的机会。小程序已成为百度移动生态的核心抓手,从过去人与信息的连接向人、信息与服务的方向延伸。

垃圾分类刚需性强、使用频率高,用户会逐步形成稳定的服务入口认知,从战略来看,BAT都是寄希望借助小程序打造B端市场的商业生态,随着今年垃圾分类扩展到更多城市,小程序将成为巨头在新基建布局上的重要落子。当前百度垃圾分类的官方入口地位其实也在助推百度移动生态在参与社会基础建设等方面的能力。

垃圾分类何时迎来破局时刻?

垃圾分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北京通过百度解决了前端的入口与用户分类习惯与主动性,也在执行层面,从政策准备、硬件准备、宣传动员、专项执法等多方面对条例实施予以保障。

数据显示,在硬件与宣传动员层面,北京市已设置垃圾分类桶站、分类驿站11.3万余座,有垃圾分类指导员2万余人,有厨余垃圾运输车辆1259辆,其他垃圾运输车6412辆,密闭式清洁站、小型垃圾中转站980座等,总设计处理能力达到了每天32711吨。

但垃圾分类涉及分类、投放、收集、转运、处理等产业链诸多环节,它需要包括个人、政府、商业公司、政策设计、技术力量、社区宣传等诸多方面的力量介入去优化整个垃圾分类流程与效率。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日本是在垃圾分类上做的较好的国家,经验大致有三点:其一是推动垃圾的循环利用;其二是政府出面回收实行从量收费制,其三:建立较为完善的惩处机制与垃圾分类宣传教育。

日本的做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尤其是长期性的国民教育宣传与用户习惯的引导等层面。对于中国说,垃圾分类还处于初期阶段,前期核心要从培育公民的垃圾分类习惯入手,一方面是宣传教育与制度规范,比如当前北京60%的街道、乡镇都开展了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逐步配齐垃圾分类指导员。

另一方面是结合国内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发展以及国内创业氛围上的优势。原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就指出:在国内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人工智能+垃圾分类未来将大有可为。

除了快速识别垃圾,在收集和处理环节中对垃圾进行自动化分选,AI未来在这方面其实可以提供更多技术层面的支持。如果将AI技术渗透到垃圾分类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之中,将会更好的助力“垃圾分类”在产业链端的推行进展。

而AI技术恰恰也是百度的长板,除了垃圾分类的官方入口之外,百度APP 智能垃圾分类一体机也入驻了体验中心。看起来北京市政府似乎打定主意在垃圾分类这件事上和百度来一次全方位的深度合作。

此外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介入。如前所述,在垃圾分类的市场机会下,众多玩家已经入局,带动产业链走向完善。前端清运、后端处理需要依赖政府、大型重资产传统企业,中间的回收部分需要有个体户与创业者公司,再对接下游再生资源企业等。

而随着今年垃圾分类在众多城市逐步推进,必然也将推动垃圾分类后端的转运、处理、资源回收利用等环节的有序。

从日本等国的经验来看,垃圾分类是一项持续、长期性的工程,不过相对上海面临的重重难题,北京明显是做了更多的准备与应对方案,无论是产业链环境、民众意识以及技术与制度管理条例的推进上,都具备了更好的优势,虽然无法断言短时间内是否能迎来破局,但至少已经能看到变好的迹象与黎明的曙光。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我的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redianweiping)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